联系我们

中国殴剧音乐大典—数字化

2017-6-9 22:29:37
中国殴剧音乐大典—数字化

中国殴剧音乐大典—数字化

中国殴剧音乐大典—数字化

中国殴剧音乐大典—数字化

详细介绍

目 录

传统大戏
一、《高机与吴三春》
(一)《高机与吴三春》舞台版本(选段)(1979 年) …………………………………5
漏尽灯残不知倦 ……………………………………………………………………………… 5
绣工精致画传神 ……………………………………………………………………………… 6
陈丝织新绸 …………………………………………………………………………………… 8
看绸喜在心 …………………………………………………………………………………… 9
我当他白发苍苍老师傅 ………………………………………………………………………12
打扰老司了 ……………………………………………………………………………………13
春风无意到我家 ………………………………………………………………………………15
机房高挂一盏灯 ………………………………………………………………………………17
他要回家了 ……………………………………………………………………………………18
三春命孤苦 ……………………………………………………………………………………18
上无片瓦遮阴雨 ………………………………………………………………………………20
邻家小妹送头绳 ………………………………………………………………………………24
江心孤屿百花红 ………………………………………………………………………………26
千年古树樟抱榕 ………………………………………………………………………………30
樟抱榕下相思红 ………………………………………………………………………………31
“卖绡啊” ………………………………………………………………………………………32
想高兄 盼高兄 ………………………………………………………………………………33
注目凝视心粉碎 ………………………………………………………………………………36
从温州到缙云 …………………………………………………………………………………38
难道你忘却机房彩绸愿 ………………………………………………………………………40
你的心变了 ……………………………………………………………………………………41
看罢菜饭疑在胸 ………………………………………………………………………………43
狂风暴雨雾濛濛 ………………………………………………………………………………46
怒冲冲出了缙云城 ……………………………………………………………………………47
瓯江如带水如银 ………………………………………………………………………………50
(二)三集瓯剧戏曲电视剧版本(选段)(1998 年) ………………………………… 52
茫茫尘雾朦江面 ………………………………………………………………………………52
通宵达旦灯漏残 ………………………………………………………………………………53
绣工精致画传神 ………………………………………………………………………………53
烛光闪烁夜深沉 ………………………………………………………………………………54
喜见新绸情难禁 ………………………………………………………………………………55
见此情吃一惊 …………………………………………………………………………………57
四海为家织绸绫 ………………………………………………………………………………59
三春命孤苦 ……………………………………………………………………………………60
既然高兄未娶亲 ………………………………………………………………………………61
开弓难留弦上箭 ………………………………………………………………………………64
邻家小妹送头绳 ………………………………………………………………………………65
为父经营常出门 ………………………………………………………………………………66
此次湖州去经营 ………………………………………………………………………………68
一声霹雳重山哀 ………………………………………………………………………………69
那李家封封书信婚事催 ………………………………………………………………………70
丫头做事欠思忖 ………………………………………………………………………………71
日夜飞舟离龙泉 ………………………………………………………………………………73
一路上追寻儿怒气冲冲 ………………………………………………………………………75
人拜庙中如来佛 ………………………………………………………………………………76
枯桐叶落枝梢折 ………………………………………………………………………………77
父母为儿订下亲 ………………………………………………………………………………78
难道你忘却机房彩绸愿 ………………………………………………………………………79
欲泣堵声情难禁 ………………………………………………………………………………80
曾记得 …………………………………………………………………………………………81
耳旁隐隐人呼唤 ………………………………………………………………………………82
昏迷中与三妹再次分离 ………………………………………………………………………82
高兄啊,此身难以与兄共 ……………………………………………………………………83
无词的歌 ………………………………………………………………………………………84
(三)青春版本(选段)(2010 年) …………………………………………………… 86
穿桃拂柳到龙泉 ………………………………………………………………………………86
有心来将机房走 ………………………………………………………………………………87
今日得见三春妹 ………………………………………………………………………………87
他相貌堂堂人争夸 ……………………………………………………………………………88
一席话听得真 …………………………………………………………………………………89
世上只有藤缠树 ………………………………………………………………………………90
花配花 柳配柳 ………………………………………………………………………………91
高机平常不求人 ………………………………………………………………………………94
这是女儿给他的银和金 ………………………………………………………………………95
天沉沉地沉沉 …………………………………………………………………………………95
…………………………………………………………………………………


后 记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瓯剧,编纂《中国瓯剧音乐大典》是一项重大举
措,功在当代,惠泽千秋。
九百年前,在浙南这片土地上,孕育萌发了中国戏曲的鼻祖“温州南戏”。
南戏故里的温州古老剧种——瓯剧,它必然的延续了“南戏”的文脉。
“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华民族戏曲大系中,无不受南戏影响的各声腔剧种,各自流行于一
定地区,具有各自的地方特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有其共性(即普遍性)。
同时又有其个性(即特殊性),形成各剧种区别的,主要是各该剧种的声腔音乐。声腔音乐是
各剧种间种性之所在。
流行于浙南南戏故乡的瓯剧,具有四百多年历史,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数百年来,深受
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六十多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地方戏曲的发展,在剧目创
作、人才培养、剧团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城市观众减少,市场萎缩日益突出,
全国范围内,不少院团“停摆”乃至报散。致一些声腔剧种湮没无闻!在这种严峻局面下,
抢救瓯剧四百年沿续下来的声腔音乐,以及建国六十多年来的发展轨迹,便成刻不容缓的当
务之急。
史来艺术文化的传承,赖于两种方式——
其一,动态传承。这是活体的,它仰仗于一代又一代的戏班(院团)为载体的艺人们的
薪火相传,这是活的,有声有色的存在于人民大众中的传承。它鲜活有加,人民喜爱,艺人
受益,英才辈出;但是有时往往受到时局变迁、社会变革及其他诸多人为的或非人为的制约,
一旦失去,便无可挽回。历史上诸多声腔剧种的消失便是如此,就是说,这种传承,有其局
限性和不稳定性。
其二,静态留传。所谓静态留传或传承,即在静态情势下留而传之——多通过“文本”
见诸于史籍报刊等等,如:《缀白裘》、《戏考》、《曲录》、《太和正音谱》、《纳出楹曲谱》、《九
宫十三调曲谱》等典籍相传,如今更有了影视光碟,手段多多。当然,还有社会“抄本”、“抄谱”
等静态形式。此等静态传承。虽无动态传承那样鲜活和有声有色广为视听,却很少受社会变
迁、时局流变等外部因素的干扰,只要有“本”可据,即便百年或者更长,仍可据“本”复活。
就是说这种传承方式,有它的可靠性与凝固性。自然,从不同角度视之,有其“利”,也复有
其“弊”,这里不作枝蔓。
为了不让老祖宗留下来的声腔音乐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消失,温州市政府职能部门——温
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决定编纂《中国瓯剧音乐大典》。它要求我们对这笔古老的财富一音
不动、一字不改的保留下来,为后人展示其历史本貌,这可是几百年我们民族的音乐文化的
“非物质文化”瑰宝呀!与此同时,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改革的轨迹,择其优秀加以汇集,
为后世留下参考的历史“文献”,这同样是一笔不可或缺的财富。有和没有,是大不一样的。
这在温州是史无前例的大型系列工程,要说没有困难,自不现实,筹划、立项、经费、组织、
协调等等,不一而是,其最突出者,首先是资料散失。“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致许许多多
珍贵音乐资料,或抄家或被作“封、资、修”“文化垃圾”付之一炬!流失多多,如:《苦海源》、
《金水桥》、《七星灯》、《南海长城》、《秋海棠》、《黛诺》、《白求恩》、《张思德》、《向北方》(越
南)、《王十朋》、《单刀会》、《红姑娘》、《红色宣传员》(朝鲜剧)、《送水》、《小足球队》、《两
兄弟》、《擦亮眼睛》、《年轻一代》、《千万不要忘记》、《东风解冻》、《东风港》、《东海红缨》、《最
后两行》、《补锅》、《打铜锣》、《刘介娒》《错算一笔账》等等。使得今日编纂工作,大受损缺,
令人痛心疾首!对历史文化的淡漠造成的后果,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同样也是对历史的犯罪!
今日,我们编纂《中国瓯剧音乐大典》,只能就米下锅,这也是实出无奈,再不及时抢救,
若干年后将会如何?
其次,易事成题——记谱。记谱,这本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事情缘于为给历史少留些历
史遗憾,因而发动社会和老艺术家通过录音等现代工具,尽可能的录留些音乐唱腔唱段等等;
始料不及的是,记谱成了问题。在温州这片文化沃土,能记谱者多多,然而,就是这样的小
事,一时却成了“大事”,为何?因为在经济氛围十分昌盛的温州,有的因为忙而顾不上,有
的看不上此等“鸡毛蒜皮”的屑事,有的不善,更有的“专门家”不屑一顾,杀鸡焉用牛刀?
而编委会人手少,又多是老者与兼职,分身乏术,似这等本不是问题的“拦路虎”,是始料不
及的!几经延岩,再延岩,时不我待呀!好在“戏曲音乐”是戏曲人的事,在群策群力之下,
虽难说完美,却也颇有收获——为历史少留些遗憾。真诚地感谢热爱戏曲音乐又甘作孺子牛
的朋友们。
再其次,定向出版。这题,可就大了,难了!国家有招标法,政府能不遵循?然而,面
对这一庞大工程,又是古老剧种的戏曲音乐,戏曲,有其自身的种性,古老(剧种),尤其
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这便具有了它严酷的专业性,而音乐在其表现样式上,又是简谱,而
非当前院校和出版机构通行的五线谱,这又构成了又一特殊性。这两个特殊性更凸显其业务、
专业的专门性的大特殊;于是便又构成了操作运行的矛盾,一时间颇为突出。呈难以调和与
和谐之势,于是,申诉、报告、协调、沟通,反反复复,如此功在当代、惠泽千秋的大好事,
却呈现好事多磨的态势,然而,退而思之,却也自是事理中事。
有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情再次体现了“认真”二字的诠释,可见,
世事,只要认真对待了,就没有解不开的死圪垯。
《中国瓯剧音乐大典》终于以它原先设想的“定向”——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顺畅运行。
从而避免了可能的憾事。
结稿了。将进入下道流程工序。作为八十六岁的主编,真诚地钦敬政府及相关单位统筹

协调之力、之功,在此,率编辑部全体同仁,对在这历史工程的各方,表示真诚地谢忱!
一部大型的具专业性、历史性、权威性、资料性、和学术性及工具性的书著,编纂过程
中的困难,是多方面的,设想一帆风顺,自是天真。只是始料不及本不成问题的问题,成了
问题。俱往矣,如今是风和日丽,艳阳高照。
回想自2008 年,与政府相关领导酝酿、筹划、并形成方案至今,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
时日里,虽启动较晚,但几位瓯剧老人,从未停止过前期准备工作,其中甜酸苦辣,知者自知。
然而,平心而论,原七卷基础本固然重要。这次的启动,却也收获颇丰,如诸声腔传统
折出及唱段的增收,几多锣鼓、吹打牌子涵盖于“八仙”之中,填补了基础本的不足,凡此
等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丰实无憾。若说这是回报,更是报恩社会。
“大典”的面世,是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决策、组织、运筹、领导,温州市“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鼎力协调,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瓯剧团)倾力打造、及温州市艺
术研究所在承担《瓯剧剧目汇编》重任的同时,大力协助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换言之,是
决心、运筹、协调与协作的产物。是为民族音乐文化奉献的结晶。今天,看着它呱呱落地于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一种幸福丰收的享受与喜悦,油然而生。这,不就是历史吗?
是历史成就了它。时代成就了它。
历史告诉我们——
一个地方剧种,活动于特定地域,
若无自己的品牌剧目,必不振;
若无自己的大牌艺术家,必不兴;
若无自己的音乐特色,必不存。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劫难,造成许多珍贵资料散失,无法弥补,又由于篇幅所限,
六十年的优秀选段,也只能收入总量的百分之八上下,所以,有的,不得不作点到为止,所
留遗憾,请当事者朋友多多谅解为盼。
最后,由于水平之限,又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篇幅大,人手少,涉面广的情势之下,问题、
讹误,不尽之处,必定多多,敬请方家不吝指正。
李子敏
2015 年7 月23 日


更多图片